[1]张 波,曾 京,董 浩.非线性轮对陀螺系统的稳定性及分叉研究[J].振动、测试与诊断,2015,35(5):955-960.
[2]袁惠群,张中华.基于Normal Form方法的电机系统分岔控制[J].振动、测试与诊断,2014,34(6):1084-1087.
[3]常勇,王玉惠,卢广山,姜长生.基于模糊自适应的高超声速机翼颤振的主动控制[J].振动、测试与诊断,2014,34(5):851-856.
[4]邵秋波,方勃,武文斌.航空发动机碰摩故障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[J].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,2011,24(1):24-26.
[5]林建辉,陈建政,高燕.高速车辆系统非线性运动稳定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[J].机械科学与技术,2003,22(3):490-491,494.
[6]张晓伟,姚红良,李小彭,闻邦椿.基于Taylor变换法的转子系统分岔与稳定性研究[J].机械强度,2005,27(1):28-32.
[7]赵又群尹浩,张丽霞吴杰.两种输入控制模型下的汽车非线性运动稳定性分析[J].机械科学与技术,2005,24(10):1138-1140.
[8]魏彤,沈繁呈.非线性强陀螺效应磁悬浮转子的解耦控制[J].轴承,2014(11).
[9]吕延军,刘恒,虞烈.非线性径向主动电磁轴承-转子系统的耦合动力学特性及稳定性[J].机械强度,2005,27(3):301-306.
[10]熊国良,伊俊敏,陈慧.用广义傅里叶级数法分析棒铣刀颤振问题[J].中国机械工程,2003,14(7):544-547.
[11]刘爽,李延树,刘彬,李海滨.旋转机械耦合传动系统参激振动分析与控制[J].中国机械工程,2012,23(12):1461-1466.
[12]焦映厚陈照波,夏松波黄文虎.非线性挤压油膜阻尼器-转子系统周期解的分叉及稳定性分析[J].机械科学与技术,2004,23(7):879-882.
[13]孟志强,孟光,朱均,袁小阳.轴承-转子系统自激振动及迟滞、跳跃现象[J].润滑与密封,2007,32(1):7-10,59.
[14]何韶君,张松鹤.非线性弹性碰摩转子周期运动稳定性分析[J].机械科学与技术,2007,26(10):1317-1320.
[15]吕延军,虞烈,刘恒.非线性转子-轴承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及稳定性[J].机械强度,2004,26(3):242-246.
[16]肖闯,殷智宏.单转向轮摆振非线性动力学研究[J].中国机械工程,2013(8):1131-1135.
[17]李朝峰,李鹤,马辉,闻邦椿.碰摩故障多自由度转子-轴承系统周期运动稳定性研究[J].机械工程学报,2010,46(11).
[18]刘恒,陈丽.周向均布拉杆柔性组合转子轴承系统的非线性动力特性[J].机械工程学报,2010,46(19).
[19]罗跃纲,张松鹤,闻邦椿.双跨松动-碰摩转子-轴承系统周期运动稳定性[J].机械强度,2010,32(6).
[20]焦映厚,陈照波,夏松波,黄文虎,张直明.转子--轴承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研究[J].中国机械工程,2000,11(6):697-699.